查看原文
其他

邢福义 | 看得懂,信得过,用得上——学风和文风的“九字诀”

语言学 2023-03-14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Author 邢福义

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!

目前我们共有“语言学”“简牍学”和“讲座与学术”三个公众号,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:


“语言学”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、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;

“简牍学”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、学术信息;

“讲座与学术”专门发布语言、文学、历史、教育、哲学、社会、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。

敬请新老朋友关注“语言学”“简牍学”和“讲座与学术”公众号,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!





看得懂,信得过,用得上


学风和文风的“九字诀”

文 | 邢福义


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”。我以为,师德师风与良好的学风文风密不可分。这里,我想讲几个小故事,谈谈治学、写作中“看得懂,信得过,用得上”的重要性。这个“九字诀”本是我在议论学风问题时提及的,后来被用作《汉语学报》定稿过程中选用文章的基本要求,其形成已有几十年历史。今天重提是希望对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和学风文风仍能有所借鉴,希望我们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!”


“看得懂”


作者心里要有读者,所写的文章要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通畅易懂。

1987年下半年,有幸跟邢公畹先生一起参加一个会议。公畹先生住在我的对面。一个傍晚,他走进我的房间,还没坐下,就摇着头开口说:“福义啊,现在刊物上的文章我看不懂了!”我十分佩服公畹先生的直率。公畹先生1914年出生,2004年去世,跟我讲话时已经70多岁了。先生致力于汉语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,著作等身,在海内外声望甚隆。记得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语言文字》(1988)曾经专立词条,记录了他的成就。为此,我感慨万端。一位师辈杰出学人,连他都看不懂的文章,是不是高深得太过分了呢?

在我国语言学界,吕叔湘先生是文风问题上头脑最为清楚的楷模。

1992年1月6日,88岁的吕先生写了“有感”二首。诗的前头,先生写道:“新年已入,旧岁未除,养疴多暇,浮思纷呈,漫成二首,词虽谫陋,意则真诚。”其中,最能表达先生希望和风格的,是第二首:“文章写就供人读,何事苦营八阵图,洗尽铅华呈本色,梳装莫问入时无。”先生说得真好!文章写出来是为了让人读懂的,何必千方百计摆成迷人的八阵图呢?应该呈现本色,不要追逐时髦!(笔者按:第四句中吕先生用了“梳装”。先生选用字词,从来十分讲究。“梳”即“梳妆”,“装”即“装束”。“梳装”涵盖不同性别,不应随便将之改为“梳妆”。)

作者手里要掌握足够的论据。写作语言研究文章,要提倡语言事实引用的“从众观”。最好不要自己过于相信自己,造出一两个例子,便写一篇大文章。任何人都有局限性,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盲点。

这里讲讲我自己。我写过《方位结构“X里”和“X中”》一文,发表在《世界汉语教学》1996年第4期。文章根据自己的语感,认为“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”不能说成“我昨天夜中做了一个梦”,于是笼统地断定“夜里”不能说成“夜中”。现在,20多年过去,我才知道,那是仓促概括。查语料库,可以看到“夜中”。例如:这大剪刀……怎么这僵尸竟在夜中偷偷摸了去,我可半点也没知觉?(《倚天屠龙记》)凤姐因夜中之事,心神恍惚不宁,只是一味要强,仍然扎挣起来。(《红楼梦》)且夜中仓卒,宜遣人参审定问。(《晋书》) 以上三个例子,说明现当代作品、近古白话作品和文言文作品里都有“夜中”的用法。
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从试用本到现在的版本,一直认为“出品”有时用作动词,有时用作名词。但是,有学者予以否定,撰文指出:“出品”是地地道道的名词,其功能和分布跟“出版”之类动词明显不同。如:可以说“不出版、出版没有、出不出版”,但是不能说“不出品、出品没有、出不出品”。

这个讨论很有意义。但是,所提的证据并不周全。事实表明:第一,凡是符合“不X、X没有、X不X”这套格式的,固然一定是动词,但是,不符合这套格式的,不一定不是动词。因为这套格式只是充足条件,而不是必要条件。比如“出身”,“我出身于贫寒农家”中的“出身”肯定不是名词而是动词,但不能说“不出身、出身没有、出身不出身”。又如“着想”,“大家都是为你着想”中的“着想”肯定不是名词而是动词,但不能说“不着想、着想没有、着想不着想”。

第二,实例证明,“出品”有时肯定是动词。比如:测谎器上的英文商标,被成岗一眼就认出来了: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,1948年出品。(《红岩》)通过调查来决定是否值得出品该影片。(网上资料)——前一例,“出品”跟上文的“制造”相照应,显然是动词;后一例,“出品”带上了宾语,无疑是动词。

“说有易,说无难。”王力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论文《中国古文法中的系词》,被导师梁启超先生评为“卓绝千古,推倒一时”;导师赵元任先生的批语是“说有易,说无难”。1943年,王力先生在《中国现代语法》一书的“自序”中特别提到,赵先生的批语成了他的座右铭。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,在断定有没有、对不对之类问题的时候,一定要坚持“从众观”。不是“唯己”,而是“从众”。我们主张:跳出“个人泳池”,到“社会大海”中去获取答案!


“用得上”


让读者用得上,是写文章的目的。打动读者,影响读者,皆属于“用得上”的范围。我曾写过一篇《治学之道学风先导》,分析吕叔湘先生所提倡的务实学风。在分析吕先生讲究辩证关系时写道:语法研究的成果不能不讲求学术价值,但也要考虑发挥社会效益。吕先生说:“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但是在社会上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。”

从读者的角度来说,清初学者张潮在《幽梦影》中之所写,发人深思,引人入胜:“藏书不难,能看为难;看书不难,能读为难;读书不难,能用为难;用书不难,能记为难。”是啊,能收藏很多好书真的很难,但要能一本本地看,就更难;推演下去,一本本地读懂,还要难;再推演下去,把读书之所得用到自己的生活、工作当中,这是难上加难;又再推演下去,把自己读书用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,包括失败和成功、教训和经验,统统记住,这更是非凡之难。做到了统统能记,便能融会贯通,成为了不起的胜利者!“山,快马加鞭未下鞍,惊回首,离天三尺三。”毛泽东的诗句,痛快淋漓地展现出了这种意境!

“九字诀”反映了我们的追求。但是,任何事情,要做到完美都是不可能的。我们只能尽力为之,坚持再坚持。借用苏轼的话:“守其初心,始终不变!”

《光明日报》2017年11月5日


插说




跟上文有关联,笔者曾经在《华中师大报》上发表过一篇短文,这里顺手列出,以供参考。


说说做学问



(一)做学问,要找到自己。

好的学者,都善于做学问。善于做学问的重要内涵,是努力做到在研究工作中鲜明地找到自己。

一个人,读了一辈子的书,装满了一肚子的知识,但没有自己的见解,这样的学者不能算是好学者。一个人编出了好些书,看起来是厚厚的一大摞,但实际上没有自己的创造,这样的学者仍然不能算是优秀的学者。只有通过研究,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成果,从而塑造出自己的形象,能够在学术界实实在在地找到自己的位置,这样的学者才是站到了做学问的高层次之上。

人的智能结构里面,最重要和最可贵的因素是进取。学术事业总要不断发展,不断推陈出新,不断“否定—超越—再否定—再超越”。卓越的前辈们,他们之所以卓越,就在于他们敢于和善于继承和发展,而不是只在老圈子中“跳舞”。


(二)做学问,要总体发挥。

做好学问,要同时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。换句话说,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要来个“总体发挥”。

以走路来作比。眼里看到了山,心里想着要爬山,然而,要爬山就得走路。走路靠什么?走路不能不靠双脚,不过,又不能只靠双脚。更重要的,是脑指挥脚,全身协调。要走出新路,脑比脚更为重要。

一个学者,要在研究工作中做出成绩,需要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素养。这就是:厚实基础+惊人毅力+灵敏悟性+有效方法+良好学风。我们传统上习惯于强调勤奋。诚然,勤奋是极为重要的条件,但是,光是勤奋还不行。只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结合起来,进行有效的“总体发挥”,才能形成必要而充足的条件。


(二)做学问,不是做广告。

做好学问,必须处理好为人和学问、文品和文章的关系。为人第一,学问第二;文品第一,文章第二。

一个好学者,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,什么时候都需要有分寸地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。“人眼是秤。”客观评价有如一面社会大镜子,是最公正的客观检验标准。

不要靠语言来表明自己是巨人。换句话说,要用事实来显示自己,不要靠语言来粉饰自己,夸说自己。一个学者,一旦热中于用商品广告的方式来为自己树“丰碑”,靠语言的粉饰和夸说来为自己做广告,他就开始没有作为,他的学者生命就打上了句号。

《华中师大报》2001年6月20日


图书信息

★《光明语学漫录》★


邢福义 著

本书是一本适合大众的语言学科普读物,收录邢福义教授从其2002—2017年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上公开发表的三十余篇文章,按时间先后排序,都和汉语研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。每篇文章“通过说事讲一个道理,这道理或是文化上的道理,或是问道治学的道理。文章耐读,有文趣,可做范文”。部分文章的末尾附“插说”,或做些说明与解释,或引入相关的短文,把文章和其他人、事联系起来,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,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。


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此书


目 录

<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>

01.语言的文化与文化的语言

02.语言学研究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

03.在突破口上——谈建立中国特色的汉语语法学

04.语言研究的“向”和“根”

05.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(讲演)

06.“救火”一词说古道今

07.“人定胜天”一语话今古

08.黄流中学怀想

09.漫话“有所不为”

10.“X以上”纵横谈

11.说“广数”

12.两次指点

13.桂山魂

14.“十来年”义辨

15.“复制”与“抄袭” 

16.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

17.“国学”和“新国学”

18.光明之路越走越宽敞

19.“诞辰”古今演化辨察

20.俚俗化北味说法“一+名”

21.邢梦璜与文化黄流

22.辞达而已矣——论汉语汉字与英文字母词

23.话说“永远”:从孔子到老舍

24.语言哲学与文化土壤

25.学术研究不妨多点“小题大做”

26.三国演义之“关公”

27. 莫写“新型”错别字

28.自信有为 构建特色—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

29.自我出新  据实立新

30.关于“不亦乐乎”

31.国学的学科化与一流追求

32.看得懂,信得过,用得上——谈谈学风和文风的“九字诀”

<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>

温馨提示

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;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崇尚分享。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(来源:语言学 )。

转载仅供思考,不代表【语言学】立场。

推荐阅读:

沉痛悼念邢福义先生丨邢福义先生轶事数则

我和人工智能chatGPT聊天感动哭,和国产AI聊天已气死!
“某人”的新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
古人一般写字有多大?汉简中的字到底有多小?
《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》总叙
一个博士生的自白:博士真不爱科研
END

编辑:石婕

审核:蔡章丽

来源:公众号“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”



扫码关注

三连一下,了解更多精彩内容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